logo
当前位置:首 页 > 编程技术 >前端开发 > 查看文章

Preact:一个备胎的自我修养

前端开发, 编程技术 你是第2544个围观者 0条评论 供稿者:

前一段时间由于React Licence的问题,团队内部积极的探索React的替代方案,同时考虑到之后可能开展的移动端业务,团队目标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迁移成本低,体量小的替代产品。经过多方探索,Preact进入了我们的视野。从接触到Preact开始,一路学习下来折损了许多头发,也收获不少思考,这里想和大家介绍一下Preact的实现思路,也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所得。

Preact是什么

一句话介绍Preact,它是React的3KB轻量替代方案,拥有同样的ES6 API。如果觉得就这么一句话太模糊的话,我还可以再啰嗦几句。Preact = performance + react,这是Preact名字的由来,其中一个performance足以窥见作者的用心。下面这张图反映了在长列表初始化的场景下,不同框架的表现,可以看出Preact确实性能出众。

高性能,轻量,即时生产是Preact关注的核心。基于这些主题,Preact关注于React的核心功能,实现了一套简单可预测的diff算法使它成为最快的虚拟 DOM 框架之一,同时preact-compat为兼容性提供了保证,使得Preact可以无缝对接React生态中的大量组件,同时也补充了很多Preact没有实现的功能。

长列表初始化时间对比

Preact的工作流程

简单介绍了Preact的前生今世以后,接下来说下Preact的工作流程,主要包含五个模块:

  • component
  • h函数
  • render
  • diff算法
  • 回收机制

流转过程见下图。

首先是我们定义好的组件,在渲染开始的时候,首先会进入h函数生成对应的virtual node(如果是JSX编写,之前还需要一步转码)。每一个vnode中包含自身节点的信息,以及子节点的信息,由此而连结成为一棵virtual dom树。基于生成的vnode,render模块会结合当前dom树的情况进行流程控制,并为后续的diff操作做一些准备工作。Preact的diff算法实现有别于react基于双virtual dom树的思路,Preact只维持一棵新的virtual dom树,diff过程中会基于dom树还原出旧的virtual dom树,再将两者进行比较,并在比较过程中实时对dom树进行patch操作,最终生成新的dom树。与此同时,diff过程中被卸载的组件和节点不会被直接删除,而是被分别放入回收池中缓存,当再次有同类型的组件或节点被构建时,可以在回收池中找到同名元素进行改造,避免从零构建的开销。

Preact工作流程图

在了解了Preact的工作流程之后,接下来会对上文提到的五个模块一一解读。

1. Component

关键词:hook,linkState, 批量更新

相信有过react开发经验的同学对component的概念都不会陌生,这里也不做过多解释,只是介绍一些Preact在component层面上的添加的新特性。

hook函数

除了基本的生命周期函数外,Preact还提供三个hook函数,方便用户在指定的时间点执行统一操作。

  • afterMount
  • afterUpdate
  • beforeUnmount

linkState

linkState针对的场景是在render方法中为用户操作的回调绑定this,这样每次渲染都在局部创建一个函数闭包,这样效率十分低下而且会迫使垃圾回收器做许多不必要的工作。linkState理想中的应用场景如下。

export default class App extends Component {
constructor() {
super();
this.state = {
text: ‘initial’
}
}

handleChange = e => {
this.setState({
text: e.target.value
})
}

render({desc}, {text}} {
return (
<div>
<input value={text} onChange={this.linkState(‘text’, ‘target.value’)}>
<div>{text}</div>
</div>
)
}
}

然而linkState的实现方式。。。是在组件初始化的时候为每个回调创建闭包,绑定this,同时创建一个实例属性将绑定后回调函数缓存起来,这样再次render的时候就不需要再次绑定。实际效果等同于在组件的constructor中绑定。尴尬之处在于,linkState内部只实现了setState操作,同时也不支持自定义参数,使用场景比较有限。

//linkState源码
//缓存回调
linkState(key, eventPath) {
let c = this._linkedStates || (this._linkedStates = {});
return c[key+eventPath] || (c[key+eventPath] = createLinkedState(this, key, eventPath));
}

//首次注册回调的时候创建闭包
export function createLinkedState(component, key, eventPath) {
let path = key.split(‘.’);
return function(e) {
let t = e && e.target || this,
state = {},
obj = state,
v = isString(eventPath) ? delve(e, eventPath) : t.nodeName ? (t.type.match(/^che|rad/) ? t.checked : t.value) : e,
i = 0;
for ( ; i<path.length-1; i++) {
obj = obj[path[i]] || (obj[path[i]] = !i && component.state[path[i]] || {});
}
obj[path[i]] = v;
component.setState(state);
};
}

批量更新

Preact实现了组件的批量更新,具体实现思路就是每次执行state or props更新之时,对应的属性会被立刻更新,但是基于new state or props的渲染操作会被push进到一个更新队列中,在当前event loop的最后或者是在下一个event loop的开始,才会将队列中的操作一一执行。同一个组件状态的多次更新,不会重复进入队列。如下图所示,属性更新之后,组件渲染之前,_dirty值为true,因此,组件渲染之前后续的属性更新操作都不会使组件重复入队。

//更新队列源码
export function enqueueRender(component) {
if (!component._dirty && (component._dirty = true) && items.push(component)==1) {
(options.debounceRendering || defer)(rerender);
}
}

2. h函数

关键词:节点合并

h函数的作用如同React.CreateElement,用于生成virtual node。其接受的输入格式如下,三个参数分别为节点类型,节点属性,子元素。

h(‘a’, { href: ‘/’, h{‘span’, null, ‘Home’}})

节点合并

h函数在生成vnode的过程中,会对相邻的简单节点进行合并操作,目的是为了减少节点数量,减轻diff负担。 请看下面的例子。

import { h, Component } from ‘preact’;
const innerinnerchildren = [[‘innerchild2’, ‘innerchild3’], ‘innerchild4’];
const innerchildren = [
<div>
{innerinnerchildren}
</div>,
<span>desc</span>
]

export default class App extends Component {
render() {
return (
<div>
{innerchildren}
</div>
)
}
}

3. Render

关键词:流程控制,diff准备

首先先解释一下,这里的render模块泛指整个流程中将vnode插入到dom树中的操作,然而这类操作中又有一部分工作被diff模块承担,所以实际上render模块的更多承担的是流程控制以及进入diff的前置工作。

流程控制

所谓流程控制,具体的内容分为两部分,节点类型的判断,是自定义的组件还是原生的dom节点,渲染类型的判断,是首次渲染还是更新操作。根据不同情况,指定不同的渲染路线,执行相应的生命周期方法,hook函数和渲染逻辑。

Diff准备

如前所述,Preact在内存中只维持一棵包含更新内容的新的virtual dom树,另一个代表被更新的旧的virtual dom树实际上是从dom树还原回来的,与此同时,dom树的更新操作也是在比较过程中,一边比较一边patch的。为了确保上述操作不出现混乱,在生成/更新的dom树的之前,需要在dom节点上添加一些自定义的属性记录状态。

//创建自定义属性记录
export function renderComponent(component, opts, mountAll, isChild) {
if (component._disable) return;

let skip, rendered,
props = component.props,
state = component.state,
context = component.context,
previousProps = component.prevProps || props,
previousState = component.prevState || state,
previousContext = component.prevContext || context,
isUpdate = component.base,
nextBase = component.nextBase,
initialBase = isUpdate || nextBase,
initialChildComponent = component._component,
inst, cbase;

4. Diff算法

关键词:DOM依赖,Disconnected or Not,DocumentFragment

diff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是建立virual node与dom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,第二个阶段便是对两者进行比较并更新dom节点。

在实际执行过程中,diff操作的起点是update组件的根节点与代表其下一个状态的vnode之前的比较。这一步中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十分明确,而到了下一步,则需要在两者的子元素中确定对应关系,具体的方法是首先对相同key值的子节点配对,之后将同类型的节点配对,最后没有被配对的vnode视为新添加的节点,而落单的dom节点的命运则是被回收。

进入到更新阶段之后,会根据virtual node的类型和dom树中参照节点的情况分类处理,并在diff的过程中实时的进行patch操作,最终生成新的dom节点,然后对子节点递归。

Diff流程图

DOM依赖

经过前面的介绍,相信大家对Preact的virtual dom实现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,这里不再赘述。这种实现方式,优点在于总能真实的反映之前virtual dom树的情况,缺点就是存在内存泄露的风险。

Disconnected or Not

What does Disconnected mean

我们都知道,当我们向dom树中的节点执行appendChild,removeChild操作的时候,每执行一次,就会触发一次页面的reflow,这是一个具有相当开销的行为。因此当我们必须执行一系列这样的操作的时候,可以采取这样的优化手段,首先创建一个节点,在这个节点上执行过所有子节点的append操作之后,再将以这个节点作为根节点的子树一次性的append或者replace到dom树中,只触发一次reflow,就完成了整个子树的更新,这样的更新方式称之为disconnected。

与之相对,在创建节点之后,立刻将节点插入到dom树中,然后继续进行子节点的操作,则称之为connected。

Go ahead to Preact

在阐明了这个前提之后,再来看Preact的实现方式,Disconnected or Connected,是一座围城。尽管作者声称Preact的渲染方式是disconnected,然而事实的真相是,not always true。 从一个简单的情况说起,textnode的值被修改或者旧的节点被替换成textnode。Preact所做的就是创建一个textnode或者修改之前textnode的nodeValue。虽然纠结这个场景是没有意义的,但是为了完整的介绍diff流程,有必要先说明一下。 进入重点。先看第一个例子。为了说明问题,我们用一个稍微极端点的例子。

在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,当输入text之后,有一个div子树向section子树的更新,这里为了描述一个极端情况,更新前后的子节点是一样的。

//例一 placeholder所在子树只有根节点不同
import { h, Component } from ‘preact’;

export default class App extends Component {
constructor() {
super();
this.state = {
text:
}
}

handlechang = e => {
this.setState({
text: e.target.value
})
}

render({desc}, { text }) {
return (
<div>
<input value={text} onChange={this.handlechang}/>
{text ? <section key=‘placeholder’>
<h2>placeholder</h2>
</section>: <div key=‘placeholder’>
<h2>placeholder</h2>
</div>}
</div>
)
}
}

接下来看一下针对这种场景,diff操作的详细流程。

//原生dom的idiff逻辑
let out = dom,  //注释1
nodeName = String(vnode.nodeName),
prevSvgMode = isSvgMode,
vchildren = vnode.children;

isSvgMode = nodeName===‘svg’ ? true : nodeName===‘foreignObject’ ? false : isSvgMode;

if (!dom) {  //注释2
out = createNode(nodeName, isSvgMode);
}
else if (!isNamedNode(dom, nodeName)) {  //注释3
out = createNode(nodeName, isSvgMode);
while (dom.firstChild) out.appendChild(dom.firstChild);
if (dom.parentNode) dom.parentNode.replaceChild(out, dom);
recollectNodeTree(dom);
}

//子节点递归
……
else if (vchildren && vchildren.length || fc) {
innerDiffNode(out, vchildren, context, mountAll);
}
……

无论参与diff的元素是自定义组件还是原生dom,经过层层解构,最终都是以dom的形式进行比较。因此我们只需要关注原生dom的diff逻辑。

首先看注释1的位置,dom表示dom树上的节点,也就是要被更新掉的节点,vnode就是待渲染的虚拟节点。在例一中,diff的起点就是最外层的div,也就是第一轮的dom变量,因此注释2,注释3处的判定均为false。之后会对out节点的子节点和对应的vnode的子节点进行递归的diff操作。

那么这里首先说明了第一处问题,渲染操作的起点始终是connected 状态的。

if (vlen) {
for (let i=0; i<vlen; i++) {
vchild = vchildren[i];
child = null;

let key = vchild.key;
// 相同key值匹配
if (key!=null) {
if (keyedLen && key in keyed) {
child = keyed[key];
keyed[key] = undefined;
keyedLen;
}
}
// 相同nodeName匹配
else if (!child && min<childrenLen) {
for (j=min; j<childrenLen; j++) {
c = children[j];
if (c && isSameNodeType(c, vchild)) {
child = c;
children[j] = undefined;
if (j===childrenLen-1) childrenLen;
if (j===min) min++;
break;
}
}
}
// vnode为section节点时,dom树中既无同key节点,也无同nodeName节点,因此为null
child = idiff(child, vchild, context, mountAll);
……

子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确立依据,要么key值相同,要么nodeName相同,可以知道section和div的关系并不满足上述两种情况。因此当再次进入idiff方法的时候,在注释2的位置,由于dom不存在,会新建一个section节点赋给out,这样再次进行子元素diff的时候,由于out是一个新建节点,不包含任何子元素,section的所有子元素diff的对象都是null,这就意味这section的所有子元素最后都是被新建出来的(不论是否设置了key值),尽管它们和旧的dom上的节点一模一样。。。所以总结一下就是例一这种情况,section所有的子节点都是被新建出来的,而不是被复用的,但是整个操作过程是在disconnected情况下进行的。

那么如果给两者加上相同的key 值呢?

// 例二,组件结构相同,唯一的区别是placeholder所在子树添加了相同的key值
import { h, Component } from ‘preact’;

export default class App extends Component {
constructor() {
super();
this.state = {
text:
}
}

handlechang = e => {
this.setState({
text: e.target.value
})
}

render({desc}, { text }) {
return (
<div>
<input value={text} onChange={this.handlechang}/>
{text ? <section key=‘placeholder’>
<h2>placeholder</h2>
</section>: <div key=‘placeholder’>
<h2>placeholder</h2>
</div>}
</div>
)
}
}

因为两者具有相同的key值,所以在vnode与dom确定对应关系时可以成功的配对,进入diff环节。然而一个replace操作又让后续的所有操作都变成了connected。好消息是相同的子节点被复用了。

// 原生dom的diff逻辑
// dom节点,即div存在,且与vnode节点类型section不同类型
else if (!isNamedNode(dom, nodeName)) {
out = createNode(nodeName, isSvgMode);
while (dom.firstChild) out.appendChild(dom.firstChild);
if (dom.parentNode) dom.parentNode.replaceChild(out, dom);
recollectNodeTree(dom);
}

DocumentFragment

除去上面介绍过的disconnected方法,还可以通过DocumentFragment将一系列节点一次性插入dom。DocumentFragment 节点插入文档树时,插入的不是 DocumentFragment 自身,而是它的所有子孙节点。这使得 DocumentFragment 成了有用的占位符,暂时存放那些一次插入文档的节点。github上也有人向作者提出了同样的问题,作者表示他曾经也尝试过用DocumentFragment的方式试图减少reflow的次数,然而最终的结果却令人意外。

上图为作者编写的测试案例的性能对比图,横坐标为Operation per second,数值越大代表执行效率越高。可以看出无论connected还是disconnected的情况,DocumentFragement的表现都更差。具体原因还有待考究。BenchMark原链接。

5. 回收机制

关键词:回收池&Enhanced Mount

回收池&Enhanced Mount

在将节点从dom中移除时,不会将节点直接删除,而是会根据节点类型(组件 or node),执行一些清理逻辑之后,分别存入到两个回收池中。在每次执行Mount操作的时候,创建方法会在回收池里寻找同类型节点,一旦找到这样的同类节点,它会被作为待更新的参照节点传入diff算法中,这样再后续的比较过程中,来自回收池的节点会被作为原型进行patch改造,产生新的节点。相当于变Mount为Update,从而避免从零构建的额外开销。

现实的结局往往没有童话故事般美好,回收机制最终还是出现了意外。案发现场传送门,回收机制会在某些情况下导致节点被错误的复用……所以,如同发炎的阑尾,可能很快回收机制就会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了。

说说梦想,谈谈感悟 ,聊聊技术,有啥要说的来github留言吧 https://github.com/cjx2328

—— 陈 建鑫

陈建鑫
footer logo
未经许可请勿自行使用、转载、修改、复制、发行、出售、发表或以其它方式利用本网站之内容。站长联系:cjx2328#126.com(修改#为@)
Copyright ©ziao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. E-mail:cjx2328#126.com(#号改成@) 沪ICP备14052271号-3